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国内愉拍国内精品少妇/奇米影视亚洲狠狠色/午夜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新聞資訊 創新型環境綜合治理服務商,致力于成為環保技術服務業的領跑者

首 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新聞
公司動態行業新聞

中國生態環境狀況

水土流失嚴重
初期,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16萬平方公里。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中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8.7%。中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從北到南)主要有:西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區。
沙漠化迅速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長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近25年共喪失土地3.9萬平方公里。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草原退化加劇
70年代,草場面積退化率為15%,80年代中期已達30%以上。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退化速度在擴大。由于草原的嚴重退化,從而導致牧草產量持續下降。
森林資源銳減
中國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郁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全國森林采伐量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若按消耗水平,絕大多數國營森工企業將面臨無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態赤字,當代人已經過早過多地消耗了后代人應享用的森林資源。
生物物種加速滅絕
據估計,中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于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近30多年來的資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鰭豚野象熊貓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屬于中國特有的物種和國家規定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有312個種和種類,正式列入國家瀕危植物名錄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種。
地下水位下降
多年來,由于過分開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區形成8個總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的超產區,導致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來,中國湖泊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占現有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其中淡水量減少340億立方米。
水體污染明顯加重
據1987年典型城市監測調查,有42%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調查的532條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7億人口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
大氣污染嚴重
中國大氣污染屬于煤煙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于大城市;產煤區重于非產煤區;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中國能源消耗以煤為主,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種骯臟能源,燃燒產生大量的粉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國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中國廢渣年產生量已超過5億噸,處理能力趕不上排放量。1988年全國積存量為66億噸,人均6噸廢渣。據統計,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為6000萬噸/年,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在380個城市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處在垃圾包圍之中。僅北京三環、四環路之間就有50米以上的垃圾山4500多座,占地超過7000畝。
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
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成為農村工業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變的中介。與此同時,也給農村帶來生態環境更大范圍的污染,對農業資源礦產資源造成更為嚴重的浪費。1978年以前,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是化肥、農藥等,1978年以后鄉鎮企業成為農村主要污染源
環境是一種特殊資產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構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勢。

三大生態壓力

播報
編輯

人口壓力

中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中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于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被,眾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工業化壓力

中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之遠謀;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中國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后果。

市場壓力

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不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這種公共財產的提供(例如清潔水,良好的大氣環境),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處并不會加大總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到破壞(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氣等)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或市場都不會提供控制環境污染的費用和服務,只有政府是公共財產的提供者。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愈大,政府對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國土資源的責任就愈大。為了改變中國日益惡化的環境形勢,采取行動刻不容緩。否則,日益擴大的生態赤字將使其他領域所獲得的成績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